恢复横山水稻生产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2-08-21 19:14  作者:王久国    浏览次数:2037次    [打印] [关闭]

                                                     王久国

横山是农业大县,水稻曾是我县六大主导产业之一。无定河沿岸河谷开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沛,光照充足。横山水稻种植区域曾经遍布我县芦河、无定河两岸,涉及8个乡镇1个农场的85个行政村、9个农业分场和1个原种场,稻农2万多户、8.8万人口,种植面积曾达到7万多亩,占耕地面积的7.4%,总产占全县粮食总产的35%以上,是陕北种稻“第一大县”,产量、产值居全县各类作物之首。当年曾涌现出了大量水稻专业村、专业户和依靠水稻发家致富的广大群众,有“塞上江南”之美誉。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全县耕地面积逐步减少,水稻面积下滑更是明显。昔日稻浪滚滚,今日荒草遍野,令人痛惜。如何恢复我县水稻生产,再现塞上江南美景,使水稻产业成为我县主导产业?根据县委、政府的安排,通过笔者对我县水稻生产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横山水稻生产现状

1、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下滑

横山水稻生产经历了传统撒播种植、秧育苗栽培、早播旱育稀植和产业化经营探索四个时期。据调查统计:横山水稻种植区域曾经遍布我县芦河、无定河两岸,种植100亩以下有12个村,100-500亩有34个村,500-1000亩有21个村,1000-2000亩有18个村,2000-3000亩有7个村,3000亩以上3个村,分别是驼燕沟、吴家沟和沙峁村,其中雷龙湾乡沙峁村种植面积最大,达4200亩。

2000年以来,由于能源、房地产的开发,城乡一体化推进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打工工资飙升,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非农产业,加之农资价格涨幅高于大米价格涨幅等原因,稻田改种玉米等其他作物32603亩、撂荒27528亩、被工程占用征用5370亩、开挖鱼塘950亩。至2011年我县水稻种植面积仅为4171亩,涉及6个乡镇21个村和2个农业分场,其中响水镇驼燕沟村水稻专业合作社采用机械化栽培1426亩,石马二道峁玉招水稻合作社采用直播种植560亩。

2、水稻产业化已具发展雏形

在我县水稻面积下滑之时,有识之士看准我县土地资源和水稻产业的潜在优势,试图大面积租种,集中治理,规模经营,机械作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科技含量,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水稻产量,增加种稻效益。

响水镇驼燕沟村乔俊宏家庭农场,2004年承包本村和邻村撂荒稻田500多亩,当年开发种植80多亩,之后不断拓展,成立了富士水稻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榆林市宏驼农业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至今年,承包滩涂面积4500多亩,实行工厂育秧、机械插秧、规模种植、科学管理,以科技促发展、以品牌占市场、以规模提效益,已拥有各类机械50多台,价值200多万亩,年加工能力1.2万吨,注册的“十里水乡”牌大米在周边及西安市场已小有名气。2011年,合作社采取机械化栽培水稻1400多亩,由于前期低温、后期阴雨,稻谷单产较去年减产2成左右,仅有350公斤,总产稻谷490吨,产值150多万元。

至周边各村两委班子换届前,宏驼公司已与周边村组群众签定1500亩土地流转协议,仍有3000亩左右的流转意向。

玉招水稻专业合作社今年承租二道峁周边撂荒稻田2000亩,其中横山辖区1300亩。由于涉及农户过多,协商用时过长,准备时间仓促、动力机械不足,只挑选条件较好的地块,采取直播种植水稻560亩。田间整地不到位、水肥管理跟不上,致使稻田草稻不清,良莠不齐,收成不好,平均亩产不足250公斤。

上述两个种植大户都是规模经营。宏驼公司经多年苦心经营,发展模式已具雏形,而玉招合作社处于规模经营的起步阶段,二者未来的发展还将经历不少困难。

二、衰落原因分析

1、生产主体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

生产主体多、经营规模小所带来的问题一是劳动生产率极低,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大田作物基本上没有竞争力;二是耕地规模过小,每户的耕地还分成几块,地块高低不一,条块分割严重,缺乏统一规划,土地改造矛盾多,渠道维护难度大,70%以上地块不适宜机械化作业。而且,水稻种植户在灌溉、排水、机械作业、植保、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很难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全县仅有的几个水稻专业合作社(协会)也由于不能正常运转,难以发挥作用,而作为村级基层政权组织,只有宣传、引导、服务的义务,没有强迫干预的权利,要将一个村几百户群众的种植意向统一起来,难度大,后遗症多,政策也不允许。最明显的是,现在稻区中大量灌溉系统因水费收不上来、排灌系统不能正常维护而报废,如果恢复使用既费时又费力,还不能保证正常发挥作用。

2、种稻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

一是种植水稻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种植一亩水稻的纯收入近20年来基本保持在300~400元间,明显低于同期进行养殖和种植西瓜、蔬菜、玉米等其它作物的收入;二是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一天收入上百元,而种植水稻收入不足打工收入的一半,不少农户举家进城打工;三是种植水稻的作业环境潮湿,农户整地、插秧、除草、收割等项操作全靠人工来完成,劳动强度大,时间长了易患病,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群众不愿意再种稻;四是农村留守人员基本是60岁以上的大龄劳力和妇女、儿童,力量有限,因循守旧,种地方法追求简便;五是家庭生活来源不靠种地,种地只为防止失地而照看土地。20062010年雷龙湾、塔湾、赵石畔、党岔等乡镇改玉米、豆类、瓜菜等种植相对简便的作物面积3万多亩,横山、波罗、响水、白界等乡镇和农场稻田撂荒面积2万多亩

3、产业化程度低,品牌没有形成

由于不能实现产销衔接、优质优价,农民发展优质水稻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优质品种区域布局、标准化保优栽培技术等措施难以落实;大米加工企业经营规模小,设备落后,加工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加之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差,宣传力度不大,财政底子薄,扶持能力有限,历经多年,横山大米的品牌依然没有形成,影响了我县水稻产业的发展,成为制约我县水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土地流转问题多,很难形成规模经营

   对于个体农户:除村、组集体土地外,稻田流转只是农户与农户之间进行的零散的、条件较好的地块,形不成规模。而且不少农户只愿意出租35年。这些农户之间的流转大多由于没有集体统一调整地块,仍然无法实现连片耕作,虽然就接包户来讲所种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无法实现连片的机械耕作,所以这些转移基本上与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向无关。

对于种植大户:一是土地流转相当困难,绝大多数农户3年以下没问题,但承包者太不划算;10年时间多数农户同意,但土地兑换整合治理难度很大;20年以上几乎没有余地。二是生产资金无法周转,1亩稻田简单平整需投入600多元,加上开水渠、挖阴壕等需投入900多元,每亩每年从春到秋生产性投入545多元,如果流转面积过大,资金难免成为首要困难。

   对于流转双方而言:即使流转成功了,流转的也仅仅是土地,原来经营土地的劳动力并没有随着土地的流转而一并转移。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中在非农产业就业的近60%,而耕地流转只占耕地面积的5%左右,两者相差11倍。这对我们发展农业是不利的。

三、恢复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

1、水资源丰富

我县有国营灌渠5条,其中涉及水稻种植的渠道有芦惠渠、雷惠渠、定惠渠和响惠渠4条渠道,全长170.2公里,横、榆、米三县受益,设计灌溉面积7.9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92万亩,实际灌溉面积5.42万亩,其中稻田面积2.2万亩。通过上游新桥、金鸡滩、巴图湾3座水库和王圪堵水库的调节控制,河岸两边洪水灾害不易发生,而且河水含盐量为0.11770.185/L,流域内主干线及各支流都没有污染源,水质洁净,为优质淡水资源。

2、耕地资源广阔

无定河河谷开阔,流经95公里,宽度3002000米,在我县流域控制面积15万亩,上世纪80年代已通过围河造田治理出高产稻田5万多亩,目前仅石马至响水段还有近5万亩滩涂地需要治理,通过治理也能成为高产优质稻田。此外在芦河、无定河支流的2万多亩沟水地、沟台地也可以通过水旱轮作,发展水稻生产。

3、技术成熟

通过水稻生产的两次技术革命,农业部门已将小苗卷秧带土移栽技术、早播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完全传授给了广大稻农,水稻单产迈上了500公斤的台阶,个别地块甚至突破了750公斤大关。而且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技术在我县示范也获得成功,这将是今后我县水稻产业由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经济增长优势的希望所在。

4、品质优良

横山水稻生产区地处无定河、芦河两岸,毛乌素沙漠南缘,远离工矿企业区,土质沙壤,昼夜温差大,光合效率高,水源洁净,排灌方便。通过引洪漫淤、冬闲过水,加厚耕层、抬高田面、增强地力、淹埋杂草、溶盐消碱,稻田沙地土壤的理化性状有利于生产优质水稻。加工后的横山大米,米粒光滑饱满、晶莹透明,煮出的米饭软硬适中、清香油润。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的眼里,以横山大米为代表的榆林沙地大米是陕西大米品质最好的。

恢复横山水稻生产有着诸多的优越条件和有利因素,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个体农户无法克服的困难与挑战。

四、面临的困难

1、排灌系统年久失修,正常功能无法发挥

全县撂荒的2万多亩稻田,随着撂荒面积的增加,耕种的农户越来越少,原来的排灌渠系几年下来,泥沙淤积、洪水损毁严重,现在即使有人想进行耕种也是力不从心,无法清淤、加固。水利这一农业的“命脉”已经阻断,要想让横山水稻“起死回生”困难很大。

2、地形高低不平,条块分割严重,机械无法耕种

横山水稻集中分布于无定河、芦河沿岸阶台地上,自然落差形成了许多条条地、溜溜田,即使在河漫滩地,由于常年灌溉用水来自河水,泥沙含量大,经年累月也形成了不少高低不平的小框稻田。作为农业根本“出路”的“机械”在这里不仅是进不了田,而且进去也就出不来,现代农业如何才能实现。

3、土地流转不规范,生产资金周转困难

根据近几年进行的土地流转情况来看:一是土地流转过程中,绝大多数农户5年以下没问题,但承包者太不划算;10年时间多数农户同意,但土地兑换整合治理难度很大;20年以上几乎没有余地。二是生产资金无法周转,1亩稻田简单平整需投入600多元,加上开水渠、挖阴壕等需投入900多元,每亩每年从春到秋生产性投入500多元,对想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来说,怎能投得起?又从何处贷得到?

如何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克服面临的困难,恢复横山水稻生产,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五、几点建议

1、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周边稻区,做精陕北水稻产业

按照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完善“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综合经营方式,真正体现“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进先进的大米加工设备,围绕横山县水稻产业,针对关键技术环节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全体稻农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让广大农户参与水稻产业生产与经营。组建由龙头企业牵头、村民自愿参加的新型专业合作社。把品种、技术引进来,把产地、品牌打出去,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落实国家支持种粮大户的相关政策,制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在建厂、税收、贷款、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发挥科技部门的技术支撑作用,增强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科学化指导、集约化种植、市场化运作、商品化生产,带动周边的盟、区、县发展水稻产业,把以横山为中心的陕北水稻产业做出特色,做成精品。

2、实行种子、技术、耕地流转环节扶持政策

为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应形成水稻良种的育、繁、推支持长效机制、先进技术、先进机械引进推广机制,设立水稻引种、繁育、推广专项资金,每3年引进一批包括特种稻、优质杂交稻在内的水稻良种,繁育及农民使用良种予以补贴,让稻农形成使用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先进机械的良好习惯。

研究制定土地合理流转的一系列可操作具体政策,使流转户放心、合作户安心、使用户热心,逐步形成有利于规模化生产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通过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将一个村或几个村的种植规模统一起来,提高稻农的组织化程度。组织对田、渠、路、厂进行科学布局,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推广整地、插秧、收获、脱粒、烘干、加工等一系列机械化作业技术。对进行耕地流转形成规模的,政府应考虑进行适时规范流转程序和适当扶持,同时,要解决好家庭农场、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的生产性投入贷款担保问题,使他们感受到政府时刻靠得住,物资投入不误事,大胆经营,放手创业。

3、规范栽培技术,发展特色水稻,打造横山大米品牌

按照优质水稻生产标准要求,规范目前推广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引进推广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收、机烘、机脱技术。考察、引进优质粳稻、香稻、糯稻、黑稻、杂交水稻等新、特、优水稻品种。按照“示范引路、分步推进”的原则,对条件已经成熟的稻区村组,通过建设横山优质大米百亩示范田、千亩丰产方、万亩大样板,示范推广机械化水稻栽培技术,发展舍饲养畜和稻田养鱼,为大米产业提供充足肥源,把我县大米注册成为全省无公害农产品,形成横山水稻生产特色,打造横山大米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