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区农业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9-01-23 09:11 浏览次数:10784次    [打印] [关闭]

关于推进我区农业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在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是当前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根据区政协2018年调研视察工作要求,10月下旬,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赴贵州、安徽、河南和我市的榆阳区等地开展了实地调研。调研期间,调研组走进盘州区娘娘山农业园区、湄潭县田家沟村、金华村、龙凤村、南街村村办企业、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榆阳区赵家峁村等地,听取了有关负责人的介绍,仔细的了解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情况,对调研中发现的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调研组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我区农业产业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考察启示
      1. 政府主导是发展根本。农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2014年以来,盘州区结合已建产业,因地制宜的将刺梨、软籽石榴、核桃、茶叶等8个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围绕重要交通干线搭骨架,按照每个乡(镇、街道)2—3个主导产业的要求,科学编制了《农业产业规划(2016—2018)》,实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2010年以来,榆阳区先后提出“十大农业”建设思路,开展全区现代农业发展路经研究,启动实施脱贫致富“幸福工程”,相继制定了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改革、打好脱贫攻坚战3个区委“一号文件”。由此看出,发展农业必须由政府来推动,强化政策扶持和路径引导。
      2.选准产业是发展关键。盘州区依托资源禀赋和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期盼,打造农旅一体、万亩猕猴桃、万亩刺梨等产业布局,紧扣市场命脉,将经营主体和广大群众的利益科学合理地以股权形式固定到产业链上。湄潭县有“中国茶海”之称,湄潭人说:“看的见的是茶园,看不见的还是茶园。”村村的产业是茶产业,但村村又各不相同,茶庄、驿站、七彩部落,每个点既是茶园又是景区,三产融合、全域旅游的规划在湄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和实践。我市的榆阳区依据土地资源,南部山区推进整村(组、山)流转、组建果蔬产业合作联社、发展特色产业;北部草滩区推进“一户一田”制,增强机械化作业水平,打造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带。可见,农业发展必须高位定点,规划先行。
      3.大胆创新是发展动力。调研中发现,盘州区、湄潭县、南街村、赵家峁村等地时时事事均体现创新的精神,干部群众敢为人先、敢想敢做的闯劲,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魄力和勇气让人佩服。他们创造性地把产业发展跟党组织建设融合起来,夯实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他们的做法启示我们,农业要做强做大就要发挥好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内生动力,敢闯善为。
      4.“三变”改革是发展要义。普古乡娘娘山就是盘州区“三变”改革的示范点。依托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建设,娘娘山联村党委鼓励下辖的8个村,将村集体生态林、湿地、水面入股到合作社,产生利润按照股比分享收益,有效解决了资源利用开发的问题。联村党委对投入到本村的财政扶持资金,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村级发展资金、扶贫资金、帮扶资金变为村集体持有并参股到合作社的科技示范园、蓝莓园等产业园建设,使政府性帮扶资金从“一次性”投入转为“长效性”投资。湄潭县在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探索出了“确员定股东、确权定资产、确股定归属、确管定经营”等经验。在湄潭县首批改革的金华村,山地、林地等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以后,村民们将其入股到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社又与旅游公司合作,打造“七彩部落”景区,当地村民既是“股东”,又是“老板”。此外,湄潭县推出了土地承包权、流转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两权”抵押贷款等改革。“三变”改革切实解决了人、地、钱等核心要素。
      5.致富带头人是发展新动能。盘州区采取“引进一批”的办法来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如:企业家陶正学,2012年前做煤炭生意,他返乡创业后,带领农民发展产业。起初以租赁土地的形式发展农业,但这种方式激不起群众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他开始探索土地经营权入股,陶正学自己投入1700多万元,却主动提出只占27%的股份,其余让利给村民和集体,吸引群众入股700多万元,使得该村产业发展步入正轨。2013年以来,榆阳区也培养了一批反乡创业的企业家、扎根乡村的致富带头人,如赵家峁村的张春平、黄崖窑村的王玉生等。
二、我区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发展受制于自然、市场、经营、技术等因素,在发展中面临许多困难,我区的农业发展概括起来有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产业布局不够严谨。近年来产业扶持项目众多,产业调整不经过试验试种,产业调整随意性大,群众认可度低。少数乡镇在产业布局上“撒胡椒面”,主导产业投入不足,产业布局凌乱,种植规模小,难以发挥经济效益。
      2.改革推进不够有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助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但是目前我区在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面临着诸多问题,致富项目选择难、缺少经营管理人才、集体经济的财务缺少监督、利润分配制不健全等问题突出,村集体经济与农户没有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群众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3.经营主体运营不够规范。多数农业企业、合作社管理水平不高,运行机制不规范,缺乏人才支撑。有的产业,政府在土地流转、品种选择、种植规模等方面包办,市场引导少,存在有基地无市场的现象,导致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僵尸企业”或“僵尸合作社”,龙头带动作用不强。
      4.农产品品牌不够响亮。经营主体的农产品品牌打造和保护意识不强。以我区羊子产业为例,“横山羊肉”的加工作坊众多,各自为政,品牌杂乱,没有形成统一的、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5.科技人才储备不足。 从我县的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看,年龄普遍偏大,中青年技术人员短缺,断层问题突出。在我县发展特色的种植、养殖中,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基层农技推广存在“无人无力”的局面,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
三、几点建议
      1、做好产业规划,培育富民产业。建议从我区的地域特点、产业基础入手,重点做好养羊、稳粮、优果、扩菜、重渔等产业。一是建设羊草一体化,发展羊产业。做大做强羊产业,坚持饲草先行,草畜同业。重点扶持养羊示范村、规模推广村,建设集中连片种草大村,推广玉米、高梁、苜蓿等优质高效牧草,引进饲草种植、加工、储藏设备,提高饲草综合利用率,加快发展现代羊产业。二是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种植业。以打造高标准农田为契机,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步伐。加快推进无定河水稻种植区和南部丘陵沟壑区建设名优杂粮和优质苹果产区。根据试验试种,适时推广中药材、核桃等特色作物的种植。三是板块式推进,发展设施农业。抓好横山镇李界沟村、石马洼农场、塔湾镇塔湾村、清河村等地的设施农业建设,提升设施农业规模,加大产销衔接力度,积极推进农超、农企对接,以市场拉动设施农业发展。 四是立足水资源,发展渔产业。充分利用无定河上游独特的地理优势,以王圪堵、曹阳湾、杜羊圈、杨沙畔、黑峁墩及横山镇为核心建设横山渔业产业带。
      2. 抓好改革试点,发挥示范带动。有专家认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建议我区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村产业基础、地域特点,合理确定试点数量,严格按照“摸资产、选产业、引企业、带农户、确对象、定资金、商股比、签合同、推项目、抓验收”十个步骤,扎实推进改革试点工作,一定要做好做实试点村的农业发展规划。一要科学制定方案。明确试点范围、试点方向、试点目标,细化试点步骤。二要创造独特经验。坚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建设深度融合,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深化改革,加大主导产业的投入力度,丰富已有成功经验,探索形成新的发展模式。我区也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模式,如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土地承包权入股的党岔镇北庄模式和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盈利分红的横山街道办吴家沟模式。
     (1)党岔镇北庄模式:北庄村以“三变改革”为抓手,盘活土地2200多亩,吸纳股民414户,股金207万,同时注入扶贫资金60万元,运用“合作社+股民+贫困户”的运营模式,种植无公害水稻。水稻的选种、耕作、销售等环节均由合作社统一安排,其中800多亩的水稻,只有四人负责管理,节约了劳动力。该村村民刘增义2017年分红1万元,合作社打工收入1万元,他的2.5万元股金依然在合作社。“三变改革”盘活了土地资源,更激发了农民干事创业的信心。产业方向明确、产权关系清楚的村组可以借鉴北庄模式。
     (2)横山街道办吴家沟模式:吴家沟村依托地理优势、历史文化和产业基础,积极争取项目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采取“筑巢引凤”的办法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合作社集体流转了村民土地,便于合作社与公司合作运营;荒沙、草地、河流、河滩等由吴家沟村委统一流转到经济合作社,再由合作社以股份制的形式与项目公司共同经营。编制了《横山区横山镇吴家沟村村庄规划》(2018--2022),着力打造农业产业(生态、林果、水稻)、文化建设、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乡村。在吴家沟人心里,有着他们自已的“四化”:村庄有规划、环境美如画、产业特色化、生活传佳话。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的村组可以学习吴家沟模式。
      3.规范经营行为,保障农民增收。加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建议政府及时出台引进管理经营人才、监督村集体经济财务、集体经济利润分配的指导性文件,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依法运行。加强农业企业家、致富带头人和种养大户的培训,培养一批善经营、懂技术的经营管理人才。引进招聘专业的农技人员,让其能服务于我县的田间地头,并充分发挥农林牧渔等行业的经营大户、乡土人才的农技示范作用,通过培训,提升这些土专家的自身素质,组织他们向乡邻传授其看家本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理顺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利益分配机制,特别注重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的落实,依法保障各方合法利益。加快引进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入驻,如娃哈哈、银鹭等企业,借助知名企业的平台,加快横山农产品进入大市场。
      4. 依托产品优势,打造横山品牌。树立品牌意识。夯实生态农业的建设步伐,以生产绿色农副产品为目的。加强横山羊肉、小杂粮、山地苹果、蔬菜的品牌培育力度,做好横山优质农产品LOGO的设计、宣传、推广工作,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和追溯平台建设,并加强商标的保护与管理,保证横山优质农产品的质量。强化宣传力度,加大在全国性、省市电视、杂志以及网站、微信等媒体的宣传力度,打造以横山农副产品、文创产品、横山文化、横山故事于一体的展示馆,适时举办专场推介会,扩大“横山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构建流通体系,利用“一带一路”、陕西自贸区建设和榆扬协作的重大机遇,推动横山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扶持龙头企业在西安、上海、扬州等城市成立旗舰店、直销店,并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建设为带动,深化与京东、阿里巴巴、中国网库等互联网企业合作,不断扩大营销流通空间,全面提升横山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