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化资源 建设文化大县
发布时间:2014-03-20 16:47 浏览次数:1171次    [打印] [关闭]

张  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近年来,我县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为充分挖掘开发我县文化资源,尽快将我县建成文化大县、文化强县,我略讲几点薄见,仅供大家参考。

一、建设文化大县拥有的资源优势

我县历史悠久,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依毛乌素沙漠南缘,枕古老无定河臂弯,山脉绵亘不绝,气势雄伟,人文自然景观众多独特,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我县是陕西省18个重点文物大县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居住和生活,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区,境内分布着1290多处古城堡、古石窟、古墓葬、古寺庙、古遗址和38处国、省、市、县级文保单位以及1200多件贵重文物,秦直道、古长城分别过境80多公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涌现出李继迁、李元昊、李自成等大小8位帝王,传颂着动人的历史故事。

民俗文化星河灿烂。我县地域独特,草原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这里交融,既有马背民族勇敢无畏的活力,又有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智慧。高天厚土的横山大地孕育出铿锵激越的横山老腰鼓、嘹亮高亢的信天游、神美玄妙的窗剪纸和民族史诗般的陕北说书。横山老腰鼓、“牛王大会”、 横山道情被公布为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横山被命名为“中国老腰鼓之乡”。这些丰富的民俗传统文化是我县特有的文化财富。

红色文化影响深远。我县是陕西革命发祥地之一,在这里曾建立了陕北第一个红色政权赤源县苏维埃政府;发生过影响全国的横山起义和刘志丹两打横山等重要红色革命运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领导人之一高岗出生在我县,并在我县组织了数次革命游击战争和农民革命运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在这里战斗生活过。一曲优美的“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歌曲,唱响苏区,红遍大江南北,也唱出了横山红色革命的形象。

景观文化秀丽多姿。我县不仅有波罗古堡、五龙山建筑群、响铃塔等古建筑省内外盛名,还有号称“大漠明珠”的王圪堵水库,“沙漠绿洲”的樟子松林,雄伟壮观的黄土高原脊梁,浩瀚辽阔的大漠风光等优美的自然景观。尤其是无定河湿地,飞禽嬉戏、稻浪千重、赢得了“塞上江南”的美誉。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目前,我县在狠抓“七个一”精品工程的基础上有80%的乡镇建成了文化站,所有行政村都建成了农家书屋,县城南街广场、小河滩广场及河滨公园相继建成,县综合性文化大楼主体竣工即将投入使用,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一年四季不断线,吸引央视、旅游卫视、陕西电视台数次走进我县做出了一批精品节目,极大地提升了我县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建设文化大县面临的困难

思想观念亟待改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于是,发展经济成为全社会的重中之重,“重经济、轻文化”的发展理念一直影响着人们。不少人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生活富裕就行了,至于文化发展好坏与建成小康社会关系不大。特别是近年来,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开发成为资源集聚地发展经济的首选,其经济增长呈现短、平、快的特点,致使我们在文化发展上产生了倦怠思想,阻碍了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机制创新、文化人才的引进和文化资源的开发。

经济投入相对偏少。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的关联性越来越强。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的扶持,文化人才和资本的集聚,文化消费的扩大,文化设施的建设等,无一不与经济投入相关。尤其是近年来,在GDP考核指挥棒下,人们将目光瞄在了群众能直接受益、带动能力强的工业经济、农业主导产业培植和重大项目、民生工程建设上,而对文化的优惠政策、投入力度相对偏少。久而久之,严重的资金短缺致使文化发展较为缓慢。

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我县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与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区相比,尚属起步阶段,文化产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相当低,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严重制约着我县文化整体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建设文化大县的几点建议

提高认识,做强文化软实力。国家的富强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民族的振兴取决于文化的力量。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将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并举,体现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新形势下,各种地方文化迅速崛起,这是对我县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的挑战和冲击,继承好、发展好本土文化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在物质相对富裕的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化消费成为新的消费亮点和增长点,信仰迷茫、精神空虚也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先进文化建设对于引领思想力量,导引社会情绪,分流精神压力,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具有直接功效。

文化是软实力,但对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均有促进作用。多项调查资料显示,文化越繁荣,文明程度越高的地区经济总量增长越快,也越容易实现民主,构建和谐社会。当前,我县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这种资源型经济虽然见效快,但矿产资源不可再生,一旦枯竭,我们的经济发展就失去了生命力,就会停滞,甚至倒退。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把文化软实力做大做强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指标才能有强大的智力支撑和思想保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关乎当代,利于千秋。

摸清底子,科学规划夯基石。文化建设是一项极具创造性、创新性、开拓性和探索性的工作。只有底子清,思路才明。文化建设相关部门应深入调查研究,全面系统掌握我县蕴藏的文化资源。一是对我县的秦直道、明长城、响铃塔及古石窟、古寺庙等文化遗产和历史上的帝王故居、名人村寨等进行严格认真的调查论证,并建立档案台账,为抢救、修复、维护工作提供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对横山老腰鼓、牛王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和深入挖掘,并按照资源的分布地点和空间,生存环境、周边景观、传承人现状等类别建立系统的资源普查库。三是在深入调查挖掘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科学研判,结合我县实际,从优化配置自然、历史和各种优秀文化资源出发,找准横山文化建设的新坐标和落脚点。并邀请专家和学者组成文化建设规划专家组,通过研讨会、听证会等形式,合理制定全县文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整合资源,理清思路出精品。我县是黄土文化、草原文化、红色文化的汇集地。我们要充分挖掘区域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特色,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名片。一是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充分发挥“知名效应”搞好文化宣传。将大夏帝王李元昊、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等对历史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大张旗鼓宣传,以名人、名事教育人、感染人、启迪人。二是整合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积极扶持鼓励打造一批以横山起义等红色革命为题材的红色文化剧目、书籍、歌曲、网络作品等文化艺术精品,和以横山老腰鼓、陕北说书、横山道情等颇具地方特色的富有代表性和观赏性的大型舞台表演精品力作,并整合现有的零星分散的纪念展馆、展室,建设革命纪念馆和民俗展览馆,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展示民俗特色,唱响一张文化名片。三是整合旅游文化资源。要以建设波罗古堡为龙头,辐射带动银州党项文化、无定河湿地、王圪堵水库、万亩樟子松林、闯王故里等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形成串珠式旅游文化产业带,并将旅游文化与民俗文化相融合,延长旅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同步发展。四是整合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兴文”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和“聚集”两条途径,构建培养、管理、使用、引进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培养本土人才,用好现有人才的举措,逐步造就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文化建设人才和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队伍,为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五是整合投资融资渠道,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和文化基地建设的力度。政府在加大文化投入的前提下,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理顺关系简化审批,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搭建企业参与文化建设的平台,统一受理企业在文化建设中的捐赠、捐助和认购、冠名。吸引更多的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当前,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依托波罗古堡深厚的文化底蕴,继续加大古堡建设力度,力争将古堡打造成集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现代文艺和影视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吸引外界人士广泛关注横山、热爱横山,扩大横山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领导,群策群力上台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安排同部署同实施。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制定规划,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建立健全文化建设管理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各相关部门单位要明确职责分工,夯实工作责任,全力投入到文化建设的行列中来。全社会都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促进文化大县文化强县的目标早日实现。

 

 

(发言人系县政协委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