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光元委员来信《对我县旱作农业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5-03-09 19:48 浏览次数:3507次    [打印] [关闭]

委员来信 鲁光元

对我县旱作农业的回顾与展望

 

和全国农业的大形势一样,我县农业亦步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时期,旱作农业是我县传统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彰往而知来,回顾并展望旱作农业的未来,对我县农业生产的区域规划和科学发展不无裨益。

一、旱作是我县传统农业的自然选择

我县地处东经10863秒—11002秒,北纬3722秒—3874秒,面积4333平方公里,人口37万,其中农业人口32万(2012年)。从全国资源的大背景看,属黄土高原地形地貌。400毫米等雨早线从东北向西南经过我县,降雨量少,多集中在789三个月。根据气象资料,从1954年—1999年的46年间,我县平均年降水量为382.1毫米,变化趋势减少。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从1995——1999年计算的年平均无霜期为172天,变化趋势增多。气候资源间于东部季风型气候资源区与西北干旱型气候资源之间,宜于发展旱作家业。这是自然选择,亦所谓道法自然。

二、旱作农业在我县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从水旱耕地面积比看:2010年我县总耕地面积1811409亩,其中水田41109亩,旱地1770300亩(其中水浇田167702亩),旱地占总耕地面积比为97.7%;去除旱地中的水浇田后,纯旱耕地占总面积的88.5%

从水旱耕地粮食产量比看:兹选取1996年(丰年),1997年(欠年),1998(平年)三年的粮食产量进行匡算。

横山县部分年份降雨量与粮食产量摘录表

年份

降雨量

粮食作物

总产量

其中夏粮

秋粮总产

稻谷总产

玉米总产

旱作粮产占比%

 

mm

总面积(亩)

(吨)

(吨)

(吨)

(吨)

(吨)

1976

349.2

1006905

155022

6774

148248

18208

29324

72.5

1997

315.1

964245

57500

3417

54083

20580

18250

39.2

1998

370.0

1095150

111812

9270

102543

17956

20548

64.6

资料来源横山统计年鉴

匡算方法:稻谷为水田产量,夏粮为水田产量(其中部分杂豆应为旱田产量,例如豌豆,但忽略不计),玉米六成为水田产量,四成为旱田产量。公式是:[秋粮总产-(稻谷总产+玉米总产×)]÷粮食总产,匡算结果是,1996年旱作粮食占总产量的72.5%1997年为39.2%1998年为64.6%;三年平均占比为58.77%

另据20061013日“县政协察五条国营灌渠情况汇报”:五条灌渠实灌6.03万亩,年总产量比为(10833027700)÷108330%

二者统观,我县粮食安全的权重在旱作农业一方。

三、传统农业的效益调查

民国时期

爱访者一杨尔宏,横山镇柴兴梁村村民。

解放前有山地60垧,水地20亩(在雷龙湾)。一犋牛,两头驴,一匹马,一群羊(100只),每年出槽猪十六、七头,还买县城驻军马号的马粪,肥料充足。劳力除自有外雇不等式工2人,放羊2人,农忙时还雇短工、月工。水地种小麦、大麦、青稞,山地种五谷杂粮。精耕细作,春耕时节,爷爷每天都要脱下鞋袜将脚片伸入建过的地里,检查看地键通没有。常说:“键不通,天旱是个火塄,雨广是个草塄”。山地每年打40多石粮。储藏有砖砌的粮仓,下有通风道防潮,储粮多时,仅谷子上过一百石。每年秋收后,有半年时间加工芡面,每天推绿豆45升。早饭挺对窝窝,午饭三天一调头:捞饭一高梁、玉米浸饭一杂面或荞面疙瘩。

爱访者二李生植,横山镇李家洼村村民。

解放前四世同堂,有出门的,有在家的,有干公的,但整体上以农为业。大爷和二爷虽当过县政府财政局长和建设局长,但那个时候,公家的饭,冰滩上站,日日打交待,夜夜背铺盖。下班一回家便脱去长袍,荷锄上山。锄头子在李家洼首屈一指。有40垧山地,喂牛、驴、骡子,拦一群羊。岁产粮30多石(7.5/垧)。公务员除县长外不论职务,月工资一律3斗六升小米。

土改后至农业合作化前

受访者一徐子厚,艾好峁乡田山村村民。

1952年,老弟兄共家,计12口人,男劳3、女劳3。种七八十垧山地,两犋牛、一匹骡子、一匹骟驴、羊五六十只、肉猪两头、母猪一头。年产量6070石(8/垧)分家时,驴、牛各打6石小米,骡子打24石米。入社时骡子打230元。

受访者二高宏德,塔湾镇付园则村人,退休老干部。

我家原籍榆林,在付园则没地,土改时分得鲁家几十垧山地。初时有一头驴,租半耕牛,后自己买了耕牛,羊三四十只。大哥二哥耕种,年产量30多石。几年光景大囤满小囤流,炕、仓、窖全是粮食。变工队时(19511952年)竟相比门户,早上馍馍,晌午糕,黑夜拿起切面刀。储粮直到六十年代末才补贴完,七十年代始受饥饿。

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

受访承包责任制以来

受访者一张聚和,横山镇张尔家峁村村民。

1981年土地承包到户,6口人,种14垧山地,产量19石,当年大翻身,众均粮食过千斤。翌年在杏条梁沟沟台地(可抽水浇)种二亩杂交高梁,产量8石,亩均4石(约1200斤)。

受访者二彭广生,赵石畔水掌村村民。

我们西沙开过的苜蓿地,遇上好年头,种的糜子长得一案板齐,穗子搭穗子,能滚过箩筐子哩!一亩地能打石几。

受访者三彭来军,赵石畔水掌村村民。

4口人,劳力11女。2013年种山地30亩,粮食总产25石,羊80多只,羊绒羊肉收入近6万元。

受访者四,李万泽,横山镇李家洼村村民。

2012年在山上种5分香谷,产两石,既没上化肥,也没上农药,只种前给地里倒了毛粪,最大的劳动力投入是照了一个月麻雀。

从以上调查记录看,我县旱作农业的单产,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增长,改革开放后境幅最大。普遍的说法是“山上收一年够三年吃”。

此外还可根据气候资源的生产潜力与现有生产力水平的差距,对我县旱作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做出新的评估。按照我国气候资源区域划分,我县属东部三等光温七级气候生产潜力区,生产潜力(公斤/亩):光温潜力10001500;气候潜力250500

四、传统旱作农业优势和短板

一是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优势。有研究说,如果把国家对水利投入算进去,我国每斤粮食所承载的“支农资金”恐怕要超出粮食的市场价格。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地面塌陷,沟水枯竭,都与水资源的过度利用有关。进入二十一世纪,继“粮食安全”后,“舌尖上的安全”又尖锐地提出来了。化肥的过度使用,农药残留,大气污染,毒豇豆、毒蔬菜,米国忧伤,生态难民,环境病人的报道,令人触目惊心。相比之下,我县碧水蓝天,污染很少,特别是山区,几乎是原生态环境。

二是具有五谷杂粮的品种和品质优势。现代营养学使杂粮的身份倍增。我县大明绿豆和羊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香谷米售价7/斤,远超过大米和白面价。横山横米能嚼出油香,其前景有待开发。其他名优杂豆亦质量上乘,畅销市场。

三是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即使是人畜耕作,一个男劳力能轻松作力20垧山地(约60多亩),但耕种10亩水地就觉力拙。美国农业的好处之一就是旱作成本低,在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我国一些发展旱作农业地区,如甘肃定西,亩产1500斤玉米是正常年景,好的时候是一亩一吨。

短板一人畜耕作的生产力难免不违农时,虽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但常常紧种地已干了。民国时期一些农户有地不种,说是没粪土、没牲畜、没农具,立不起庄户,这也难怪!

短板二传统农业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和扩大再生产。

五农业现代化对传统旱作农业的匡扶

一是规模经营能保证机械化有用武之地,解决了发展空间问题。二是高效便捷的机械作业能保证不违农时,有墒即能入种,成熟即能收割。“谷子有霸王根、黑豆有七缸水”,捉住苗就有一半的收成。据报载: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榆林市实现“十一连丰”,我县粮食产量从2007年到2003年,也是年年再创新高。这十一年间耕地撂荒不少,气候也并非年年风调雨顺,所以连增,主要得益于社会化服务所提供的机械作业。

当然旱作农业也不排除方便利用,成本低廉的水资源。

六、农林牧一体化开创旱人农业的新时代

传统旱作农业的生产大户,基本上都是农、林、牧一体化经营的,唯此,才能保证牲畜有饲草、庄稼有肥料。当然由于当时的经营规模小,生产力水平低,还不可能是现代意义上的农林牧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的规模经营,为统筹谋划农林牧一体化经营解除了羁绊、拓宽了生产者的增收渠道,便有益于提升农产品的有机水平,开创旱作有机农业的新时代。

七、旱作农业前景和建设美丽乡村

春天播种机在奔驰,秋天收割机的轰鸣,别墅般的小楼掩映在疏林果香之中,道路宽敞,小车不时往来于城乡,绿油油的庄稼,一望无际,芳草萋萋,牛羊反刍,莺歌燕语,柳暗花明。这就是我所展望的旱作农业的美丽乡村。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身居大自然的山色风光之中,新鲜的空气,淳朴的民俗,谁不向往这样的乡村,谁不愿意在这里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