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发布时间:2014-03-24 09:53 浏览次数:21664次    [打印] [关闭]

通讯员:周世久   
  

“对面(价)沟里流河水, 

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一面面(的个)红旗硷畔上插, 

你把咱们的游击队引回咱家。 

滚滚的米汤热烫烫的馍, 

招待咱的游击队好吃呀喝。 

三号号的盒子红绳绳, 

跟上我的哥哥闹革命。 

你当上红军我宣传, 

咱们一搭里闹革命多喜欢。 

红豆角角熬南瓜, 

革命闹成功再回家。” 



  每当听到这首高亢激昂而又自由抒情的陕北民歌时,人们不禁回忆起当年勇敢善战,功勋卓著的横山游击队来。  
  
  横山游击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开始建立,从建成起保卫革命根据地到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县人民政府,它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  
  1934年春,谢子长等人创建了赤源苏维埃政权,主体在今横山县境,仅数月陕北游击队由8扩到26个,约4000余人,常在横山活动的有8支,随后赤源县又建8个地方游击队。这些游击队统称“横山游击队”。横山游击革命战争如火如荼,游击队在横山一带进行了大小百余次战斗,并参与刘志丹红军的正规大战,如攻打景武塌、寺儿畔、镇靖、横山等,继而开辟了赤源、米西两块根据地。当时每战结束,军民就编唱一首歌,诸如《跟上刘高打江山》《打寺儿畔》《打油房头》《打石湾》《打横山》等,都是战地民歌。所以伴随着横山游击革命的高涨诞生了这首歌.横山游击队在1935年活动达到高潮,这歌大概诞于1935年夏秋,始唱者乃苏区贫苦农民。横山游击队最叫老百姓痛快的是,打豪绅、斗地主、烧契约、分粮食、分土地、惩恶除霸。这歌迅速赢得民心,1935年12月赤源县扩红就有数千名青年报名。尤其游击队配合刘志丹红军两打横山(城)、武镇,许多横山子弟积极参军,此歌更得以广泛传唱。现在将横山游击队的诞生、发展壮大、归编等情况介绍如下:  

  游击八支队 1934年7月,石窑湾民团中的我党地下共产党员栾新春、贺吉祥、任益亭等5人在谢子长率部攻克安定县(后改子长县)外围的形势下,发动兵变,举行起义,打死民团中的3个顽固分子,打伤民团队长,缴获10余支枪。之后,将队伍开到贺家湾村成立临时八支队,由栾新春任队长,贺吉祥任副队长,刘明山任政委。队员有7、8人,共有长短枪10多支,主要活动在赤源县李家岔、冷窑子一带,成为横山第一支武装游击队。 

  1934年8月28日,谢子长在清涧县惠墕里组建二十七军时,将临时八支队编入其第一团,同时在赤源县三区的梨树台宣布在原赤卫军的基础上组建红军一支队和八支队。由薛志明(后为王振川)任八支队队长,李盛堂(后为惠爱申)任政委。吕正修任经济员兼党支部书记。初建时,该队有50多名队员,20余支枪.后来编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八支队。部队发展到100多人,50余支枪。10月编入陕北游击师,队长王振川、刘明山任政委。主要活动在石湾、青阳岔和赤源县南区一带。 
  红十支队 1934年秋,在子长县(原赤源县三区)的涧峪岔组建起红十支队。高步仁任队长,拓嘉贞任政委,有三、四十名队员,20余支枪,主要活动在今子洲槐树岔和大理河川一带。1935年2月,拓嘉贞带领20多名队员到高镇油房头一带调查民情,宣传鼓动游击活动,返回途中,在石湾清水沟村遭敌伏击.队伍被打散,拓嘉贞牺牲。3月,十支队和一支队整编为一总队。高步仁任队长,刘明山任政委,有队员100多人,20余支。之后不久,该队进入横山南部地区及米脂西补地区,开创苏区。  
  红十三支队 1934年8月,谢子长奉陕北特委命在靖边的龙窑镇过峁村组建红十三支队。先后由王锦秀、王正川、张四(绰号张憨汉)任队长,顾老九任副队长、贺树槐任政委,有队员30多人,枪械十余支,队员中一部分来自赤卫军的大刀队,一部分来自王锦秀的倒戈民团,一部分是石湾民团中顾老九哗变时带来的.该队组建后主要活动在青阳岔、石湾、半沟一带。1935年3月,西北军委决定将十三支队与八支队整编为陕北红军第三总队,先后由陈世思、牛岗、王子长任队长,惠爱申、黄振邦、魏国亮任政委,吕正修任经济员兼党支部书记,该队主要活动在横山、靖边一带,是开辟、保卫赤源县的中坚力量。 
  红二十一支队1934年秋。横山奶头圪塔村的尹先昆、尹先明兄弟2人利用一只套筒枪和一些土炮、刀矛等武器,组织7、8人成立起游击小组,活跃在高镇油房头、韩岔和艾好峁以南一带。不久与曹宏尚带的另一支有10余人,四五支枪的游击小组合编为陕北红军第二十一支队。薛兰州任队长、高锦武任副队长,杨子珍任政委、李平任支部书记。1935年8月,二十一支队在高镇唐庄荥了大烟鬼侯五和土豪雷鸣远,不久,又在代家圪设伏,打败了石湾来的国民党军队,缴获枪械数支。之后,在配合三总队攻打油房头战斗中,缴获十余支枪,队伍逐渐壮大。不久,二十一支队奉命扩编为横山独立营。薛宏亮任营长,于占彪任政委。下辖3个连,共有200多人。之后,该部改编为独立团,林芳英任团长(后为贺吉祥)。 
  红二十三支队 1934年冬,米西地下党负责人刘振华被国民党追缉,无法立足,便到安定苏区找到西北军委前敌总指挥刘志丹,要求在米西建立武装,以利工作开展。刘志丹同意了上述请求,于1935年春在安定县黄家峁子村建立了省特务队(武工队),牛岗任队长、刘振华任政委。有队员10余人,枪10余支。主要活动在米西的花石崖、卧虎湾、石窑沟、土窑峁、白草坬、磨石沟一带。1935年8月中旬,西北工委决定,将省特务营改编为红二十三支队,由牛岗任队长,刘振华任政委。下辖两个班,共有30多人,22支枪。主要活动是配合一总队开辟米西苏区。 
  游击队归编 1935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了便于集中指挥,统一行动,中央军委在安定南沟岔决定将陕北游击队一总队、三总队、二十三支队统编为陕北游击师,由柴福俊任师长(后为牛岗)、魏国亮任政委,下设4个连。1936年春节后,在石窑沟卧虎湾成立了陕北工农红军二十八军,刘志丹任军长、宋任穷任政委。游击师编为该军第二团,于占彪任团长,柴福俊任政委。同年2月,该部随刘志丹渡黄河进行东征。 
  地方游击队 1935年前后,在中共赤源和米西县委领导下,横山境内还先后成立了三支游击支队。 
  一支队 队长为许士友,指导员为苏奋勇,有队员50多名,枪30余支。 
  二支队 队长陈应福、副队长陈勇、掊导员龙广英,经济员胡景祥,有队员30多名,枪15枝。 
  三支队 队长曹三秀、指导员高锦武、有队员30多名,枪10余枝。 
  米西游击队 1935年春,牛岗在石窑沟组建了米西游击队,下辖五个支队,各支队长分别为吴瑞明、郭殿强、武志申、高华占、杨应怀。主要活动在横山东南部。 
  地方游击队的归编 1935年10月,活动在横山的三支游击队扩编为横山独立营。营长牛占彪,政委谭生寅。活动在米西的五支游击队,扩编为独立五营。1936年春,独立五营抽调七、八十人组成基干游击队,赴神府苏区开展工作,剩余人员开赴横山,与横山独立营汇合。营长由牛岗兼任(后为高华占,孙明)、政委魏怀礼(后为马建雄)。1937年夏,横山独立营退至靖边后,与靖边游击队合编为独立七营,李启贤任营长、马建雄任政委。下设3个连,有300~400人。300余支枪,主要活动在横、靖一带.1937年,撤至麻城界一带。 
  自救队 1946年9月18日,横山解放后,各级人民政权机构相继建立,为了巩固胜利成果,同年12月4日,县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在石湾、波罗等镇成立自救队,城关区成立武装工作队。12月23日,县上成立以靖边游击队为核心,联合各区自救队的县自救大队。宜立功任大队长。共有队员1 30多人。 
  独立营 1947年元月初,县人民政府发出征兵命令,不到1月时间,全县征集到500余人。2月1日,以原自救大队为骨干,应征人员为基础,组建起县独立营,由宜立功任营长,井志昌任副营长,县委书记张汉武兼任教导员。全营下设3个连和1个通讯班、1个侦察班,共计400余人。 
  县游击队1947年2月5日,由组建独立营时挑选下的剩余人员(80余人)组成县游击队,李世旺任队长、贾成业任指导员(后改为游击四支队)。4月2日,组建起县游击三支队,师道高、杜林贵分任队长、副队长、队员有30多人。1948年5月下旬,县游击队经波罗整训后,加入新组建的三十九团,正式成为中国人解放军榆林军分区辖下的一支地方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