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丹上横山
发布时间:2013-04-18 08:40 浏览次数:7483次    [打印] [关闭]

王兴农

 
      刘志丹(1903---1936) 名景桂,字志丹,陕北原保安县金鼎乡芦子沟村人。为了纪念他,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陕北红色政权的创始人。他们家是耕读传家,他自幼聪明好学,19岁入榆林中学,因品学兼优,思想进步,接受当时潜入学校之革命思潮,慨自奋发,而为前进之师友所推崇,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因土皇帝井岳秀的儿子井文龙在学校仗势横行霸道,学生会组织了一场罢课斗争,开除了井文龙,取得了胜利。1924年冬他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转为共产党员。秋,奉党命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回西北,历任国民革命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组织科长,西安中山学院教官,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政治处长等职。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与“清党”祸起,志丹同志被“清出”部队,奉党命奔走皖、鄂,屡谋起义未遂,辗转归陕。1928年夏,与唐澍、谢子长等同志组织渭华暴动,曾任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暴动失败返陕北,整顿团聚革命力量。1929年参加陕北党特委,任军委书记。“九?一八”后,和谢子长组织西北反帝同盟军,旋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历任总指挥、副总指挥与参谋长等职。1932年初,成立红二十六军,任军长。组织陕北、 关中、 陕甘三路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创造陕甘边苏区。1934年冬,率主力红军与陕北地方游击武装会合,冲破敌人“围剿”,扩大陕北苏区。1935年,先后粉碎陕甘宁晋绥数十万大军之三次“围剿”,打通陕北与陕甘边苏区,并扩大而巩固了陕甘苏区,扩大了红二十六军与二十七军,广泛的开展陕甘游击战争。时志丹同志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兼红军前敌总指挥。志丹同志并不老,可陕北群众都亲切地叫他“老刘”。  
      “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 
      “对面家沟里流河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这两首陕北民歌唱红了祖国大地,甚至唱到了世界各地。这里将笔者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刘志丹的家人、亲属和跟随过刘志丹的老红军那里调查的资料提供给读者。 
      一、刘志丹卖碗。据刘志丹三弟刘景儒谈,1934(或1935) 年,志丹为侦察青阳岔(当时属横山地) 上边一个村子新来一连敌军的情况,假扮作卖碗人,赶上毛驴驮着瓷碗去卖。敌军管理员想要买碗,他问司务长买多少?司务长回答说:” 咱一百八十人,就按人数买!” 志丹掌握了敌军人数,回去布置兵力,终于消灭了这股敌兵。 
      二、打寺畔。1935年4月24日,国民党石湾驻军张天印连开拨到寺儿畔(当时属横山县)清剿红区。此时,刘志丹率红二十六军三团和义勇军,从陕甘边出发向靖边进发。路经卧牛城与三总队会合,计划将龙腰镇八十六师石湾驻军诱至青阳岔一带消灭,而该驻军开到总关口即返回,计划不成。赤源县苏维埃副主席谢保善在烟洞湾遇见刘志丹,向他汇报了张天印连调驻寺儿畔的消息。刘志丹决定,攻打孤军深入寺儿畔的敌张天印连,由郭宝珊部承担主攻。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五日)晚,红二十六军郭宝珊部四百余人由赤源县干部谢保善、李应祥带路,从黄家湾出发,黎明赶到寺儿畔包围了张天印连。敌连开到寺儿畔刚刚三天,未作丝毫战斗准备,此时官兵们正在梦中熟睡。红军先踏住哨兵,从敌兵住窑的脑畔上往下扔手榴弹,敌人在梦中惊醒,乱作一团,仓惶逃命。红军人众,不到一小时战斗结束,击毙连长、排长各一人,共歼敌9人,俘虏40余人,缴获枪支60多支。红军只轻伤一人,不知沟底有路,致使敌兵从沟底逃走10多人。这次战斗大大地补充了红军的武器装备。 
      战斗结束,很快就在红军和民间唱开了《打寺畔》民歌: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一圪垯云彩来遮掩。 
      上来些红军要共产,        共了安定共横山。 
      敌人扎在寺儿畔,          猛猛儿上来个刘志丹。 
      刘志丹又带红三团,        义勇军打仗真勇敢。 
      脑畔上往下丢炸弹,        打得敌人无处钻。 
      消灭十连过大半,          张连长呜呼丧黄泉。 
      收缴枪枝六十多,          红军武装大发展。 
      三、第一次打横山。1935年8月30日(农历八月初二)阴雨天,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六军(一?二?三团和一个补充团,无师、营编制)和义勇军,还有个娃娃连(连长侯殿斌),在邵家坬扎大营,共一千多人。高岗是骑兵团政委,红军缴获张学良、高桂芝部武器,有机枪六挺也有迫击炮。敌军守城有孙麻子四连一百多人和团部,城外驻段宝珊四个队都是骑兵。横山当时是榆林的咽喉要塞,敌人加重防守。横山城在高山上看是低处,可攻到城下又是高处,依高筑城,很难攻之。 
这时城外有一敌兵在群众西瓜地里偷西瓜,往回走时被他们内部人误伤打死。红军共有三架云梯,老刘原计划云梯往北城搭,结果错搭在了西城边上。大批部队在北城下闲等,义勇军担负主攻。由于云梯较短,西城边云梯爬上去的人又多压弯了云梯,够不上城头。城上站岗的哨兵不在意有人攻城,撒尿时才发现红军攻城,于是大喊,惊动了所有守城的敌兵。这时已是黎明时辰,红军偷袭变成了强攻,高岗头顶小铁锅爬云梯欲登城,被敌人手榴弹打伤了头。后敌军将云梯抽上城头去了。老刘在柴兴梁上梁指挥战斗,命令高岗部用八二迫击炮向城内打。可横山城内空地多,并未杀伤敌兵。守城敌兵看到红军势大,打开东门欲向榆林方向逃走,被红军强力打回。北城下敌军一个警戒班被义勇军消灭。红军占领了制高点,但南关还未攻占进去。十六、七岁的娃娃兵很勇敢,他们冲进了西街头,被敌军打回。城内邬子明队长,人称邬板定,土匪出身,是有名的神枪手。他带领的士兵大都也是土匪出身,打枪百发百中。邬班定抽足了大烟,带领他的一伙恶棍走上东城头。红军打仗都是干部和党团员带头冲上前,这时娃娃兵们也都冲上来。邬班定一伙在城头一枪打倒一个,弹无虚发,红军干部和娃娃兵们损失惨重。邬班定在城头感叹地说:“红军都不怕死!”战斗打了一天一夜,红军一个团伤亡四十多人,娃娃连130多人牺牲大半。刘志丹听完汇报痛哭流涕,决定连夜撤退。战后有人总结: 本应西攻东松,让敌东逃,然后伏而歼之必获大胜。 
      四、第二次打横山。1936年农历腊月16日(公历36年1月10日),为了保卫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的安全和红军东征的准备,刘志丹奉命第二次攻打横山。当时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敌人“围剿”十分猖狂。刘志丹率红二十六军攻打武镇不下,转到米西区(石窑沟) 休整。接中央命令,红二十六军改编为二十八军,把原游击师改编为二团,责令攻打横山。这时数九寒天,北风刺骨, 红军战土穿皮祆单裤打裹毡露头鞋。敌人在李家坬寨子驻李成福的两个骑兵连,城内驻张子亚营、孙麻子四连、六连、机枪连和乌班定连,比上次的兵力加强了许多。保安大队长曹养汉带领二 、三十人和保甲们也都参于守城。刘志丹率领大军佯攻波罗城,诱守城敌兵出城消灭之,令游击师(二团) 袭取县城。城内的敌兵和保甲及李家坬骑兵分三路向红军扑来: 
孙麻子连从南杨家山攻来;张子亚营从东门梁攻来 骑兵连从另一侧攻来。红军集中在东边星宿墩,下令也分兵三路迎敌,把李家坬骑兵冲散退回到李家坬;张子亚在五里墩一步的卡子上有机枪、几十支步枪。红军几次冲锋伤亡重大,但终于冲过来了,把敌人打退回城里去了,要不是城楼上敌兵救驾,红军就冲进城里去了。 
这次战争横山周边的群众都积极行动起来支前,有的运送粮草,有的参加担架队,青壮年都积极报名要当红军。二次打横山前后六天, 敌连长孙麻子受伤, 王连长被打死,营长张子亚的掌旗官被打死。但红军的云梯用不上, 伤亡重大, 尤其二团伤亡更重, 况且榆林援兵将到,于是红军决定于农历21日晚全军撤退到石窑沟一带进行休整。 
虽然两次打横山红军损失惨重,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它的意义和作用重大。扫清了敌人在横山外围的据点,发动了群众,进行了扩红,震憾了整个国民党以至蒋介石,难怪刘志丹上横山全国闻名。 
      刘志丹在陕北人民心中扎下了根,永远难以磨灭。他是一个最彻底最大公无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家乡时父亲叫他到四乡去讨债,他看到穷人家还不起债,就对债户说:“你就说还清了,我给你一笔钩销。家里人问起我就说花销了,丢了。”初闹革命时他家是地主,他首先化分了自己的家,把自家的土地、财产化分给穷人,将地契全烧了。他父亲刘丕基是张廷芝部下的副官,两个舅舅也跟着张廷芝办事,他就把两个舅舅杀了,还逼父亲说:“咱俩要么你杀我,要么我杀你!”逼得父亲没法,只好离开张廷芝呆在家中。 

      注: 本文是笔者七十年代取材于志丹陵刘志丹纪念碑文和刘志丹的亲属刘景儒(弟)、刘宗善(叔)、刘景明(堂弟) , 传令长吕文华及跟随过刘志丹的老红军候雄鹤、谢保善、张则仁、 李成山、 吴汉文、贺呈祥、马良玉、李生业、李生甫等人。今天这些人多已作古,难以向他们表示谢意。因年长日久,各家所说均有差异,也有许多不肯定的地方难以鉴别,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