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促进校外教育均衡发展
发布时间:2013-04-12 10:44 浏览次数:2062次    [打印] [关闭]

王文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愈加迫切。仅仅靠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外,还需要积极参加校外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在丰富的活动中开阔眼界,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团队精神。因此校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现就我县青少年校外教育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我县青少年校外教育的现状
我县青少年的校外教育事业起步迟,发展较为滞后,现在仍然处于理论研究和政策扶持的边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校外教育机构和校外活动场所少,无法满足广大青少年接受校外教育的需求。
      实行双休日制度以来,中小学生全年休假时间有一百七十多天,基本等同于在校学习时间,在这么长的休假日里,如何指导青少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会健康休闲与发展,远离社会不良现象,已成为全社会急待解决的重大命题。据调查,城区中小学生在休假时间里约有50%的人呆在家里睡懒觉、看电视或做点简单的家务;20%的人或自愿或被迫参加校外文化补习班;15%左右的人会约上朋友整天出去疯玩;10%左右的人沉迷于上网、玩游戏;只有极少数人参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中,多数孩子觉得休假时间“没意思”、“没事干”、“很无聊”。近80%的青少年有意愿参加一些有益的校外活动,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他们渴望在校外教育的大课堂中开阔眼界,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成长环境较为孤单,动手能力相对较差,他们更希望在集体活动中增强与同伴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目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青少年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都比较重,他们也需要多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来释放内心的压力。从我县目前已有的校外教育场所来看,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多元化的校外学习需求。一是校外教育场所不足。我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2006年建成,因为县城大规模建设的需要,活动中心大楼被县政府借用,所以一直未能利用起来开展活动。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采取了“借锅做饭”的办法,利用横山中学、职教中心、城关小学等场地积极开展校外活动,举办了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学生排球赛、小学生乒乓球赛、全县中小学师生艺术展演等活动。今年政府部门迁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将正式运营。目前县城区域中小学生已达21000多人,仅有的这一活动中心场所,因为建筑面积有限,室外场地狭小,师资力量匮乏,只能开设美术、剪纸、舞蹈、电子琴、书法等十个基础性活动项目,最多容纳800名学生。社会力量兴办或个人主办的校外教育培训场所,因为受到场地、设备、师资等条件的制约,最多容纳900多名学生。城区青少年旺盛的校外学习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些校外活动场所的承载能力。二是农村的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他们没有先进的活动设备,缺乏专业的培训教师,兴趣爱好得不到较好的发展,一些孩子即使具有较高的艺术天分,也很难得到正规的培养,着实令人叹惋。三是因为专业教师匮乏,培训机构有限,我县目前的校外教育培训项目比较传统和单一,以技能培训为主,长期开设的有书法、绘画、舞蹈和电子琴等培训,远远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多元化的校外教育需求。
      2、社会力量参与校外活动工作,质量有待提高,管理欠缺规范。
      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教育观、人才观也随之更新,群众开始呼唤校外教育。顺应家长和学生需求,各种“家庭小作坊”式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应运而生。有小到四五人的“提高班”,也有大至上百人的培训班,林林总总,名目繁多,各自为战,各成一体。办学资质没保证,活动场地狭小,安全防范措施不力,师资水平不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这些校外活动场所中的少部分确实能够起到技能培训的作用,但不少的校外活动培训质量确实很差。这些校外家教场所以赢利为目的,与校外活动机构的公益性相悖,难免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艺术特长生想考入理想的艺术学校,只能去榆林、西安等地学习专业,耗时又费力,还得加倍花钱。如果我县能够加大对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的投资力度,配置先进的硬件设施,配备优秀的专业教师,打造一流的活动场所,必将会给我县广大青少年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3、一些校外教育成为课堂教育的重复,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当前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养轻教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家长仍然用落后的观念定位校外教育,认为校外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和补充,是配合学校开展工作的,他们唯成绩而论,忽视了对孩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在假期时间让孩子进 “文化补习班”或“智力提高班”,孩子接受“校外的学校教育”。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培养,个性特长也没能发展,反而加重了课业负担心理压力。
      二、加快我县青少年校外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1、明确校外教育的定位,充分认识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校外教育没有大纲的约束,不受场地的限制,有较大的灵活性、开放性、丰富性和特殊性。它强调潜能开发,注重创新精神,强化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科学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它不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无以替代的教育,它与学校教育一起肩负着培育一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校外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认识校外教育的特殊性,全力营造校外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从而推进校外教育快速有序的发展。
      2、完善校外教育工作的保障机制。
      校外教育机构要密切联系宣传部、团委、学校、妇联、科协等单位,建立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规范自身管理职能,优化整合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资源,定期研究全县青少年校外教育的相关事宜。对全县所有校外活动场所定期进行检查、考核、评估,扶优汰劣,实行“动态化”管理,将校外教育像学校教育一样,纳入党和政府的日常管理之中,逐渐步入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形成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3、要进一步加大校外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要在场所建设、设备购置、聘请教师等方面有资金保障。落实公益性设施免费开放所需要的补偿资金,保障校外教育的公益性原则。
      4、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阵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我县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的建设是群众期盼、青少年渴求的民心工程和实事项目。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建议建立“一中心多站点”的青少年活动阵地。“一中心”就是指我县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它是城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基地和艺术教育的培训基地,也是青少年学以致用的联结器,陶冶情操的净化器。它承载着城区两万多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任务,所以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场所管理,聘用专业教师和兼职名师,强化师资队伍,力争把我县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成学生兴趣发展中心、中小学课外活动指导中心、家庭教育咨询与服务中心。“多站点”是指校外教育机构要以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为圆心,主动延伸教育触角,拓展教育空间,积极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从活动中心向活动站点延伸,在城区和基层学校创建更多的青少年校外活动站点,通过组建各种兴趣小组或文艺社团,培养青少年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让青少年校外教育从县城向乡镇延伸,在全县范围内实现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全覆盖,让农村青少年也能享受校外教育的阳光雨露。
      5、不断丰富和更新校外教育的形式和项目,适应青少年学习需求。
      校外教育是以具体教育活动项目为载体实施教育服务的,这些活动项目类似于学校的学科课程。校外教育机构要顺应时代发展,建立和开发新的专业,努力开设一些科技含量高并能充分体现个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如:机器人、四驱车、航模等),将民歌、腰鼓、横山剪纸等地方特色文化引入活动内容,尽可能拓宽青少年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6、加强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
      校内外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形式、方法上各有优势,两种教育应相互联动,有效衔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计划地安排校外教育模块,尤其要在德育、科学、文史、艺术、体育等课程中巧妙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外教育工作者也要协助学校在青少年中开展特色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校教育资源的可利用率,让校内校外教育实现联袂互动、同频共振,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我县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不断摸索和探究,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为全县青少年搭建起校外活动的广阔舞台,让他们感受创造的快乐,体验实践的艰辛,领悟生活的真谛,获得自身素质的提高。 


(发言人系县政协委员、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